海洋生态系统在地球生态平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如果海洋生态遭到破坏,陆地上的生态系统也将受到严重波动,因为它们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圈层”。而在海洋生态中,各种生物的存在则是维系这一系统稳定的根基。因此,近年来全球各国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措施愈加重视,希望通过合理保护促进海洋生态的健康发展。
然而,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生态保护的统一标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日,日本宣布将于2022年开展新的捕鲸计划,再次引发了舆论的关注。这一次,他们计划捕杀133头小须鲸,这样的举动意味着又有数十头鲸鱼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日本再次开启捕鲸计划:133头小须鲸将丧命
展开剩余84%对于日本而言,捕鲸并非新鲜事。从历史上看,捕鲸的行为早已成了日本的一项传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捕鲸国家之一,不仅在近海进行捕杀,还在远洋开展捕鲸作业。1934年,日本首次派遣远洋捕鲸船队前往南极洋,之后逐步发展壮大,并在捕鲸技术上不断创新。
1938到1939年间,日本的远洋捕鲸船队曾驶往南极,捕杀了大量鲸鱼:包括2665头蓝鲸、3344头长须鲸、883头座头鲸以及647头抹香鲸。随着捕鲸业的发展,捕鲸的规模逐渐扩大。除了远洋捕鲸,日本也发展了北太平洋的捕鲸队伍,目标主要是灰鲸和抹香鲸等鲸类。2021年,日本捕杀了91头鲸鱼,而根据日本水产厅的最新计划,2022年将继续捕杀133头小须鲸。
小须鲸是一种较小型的须鲸科鲸鱼,体长通常在7至8米之间。它们的外貌特征并不特别突出,头部较小,身体较为肥胖,尾巴占据了体长的28%左右。背鳍位于肛门垂直线的稍前方。尽管这些鲸鱼体型较小,曾一度未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其他大型鲸类数量的锐减,小须鲸也成为了捕鲸者的目标。据调查,北太平洋地区的小须鲸数量已大幅下降。因此,如果继续无节制地捕杀下去,小须鲸有可能面临与大型鲸类相同的灭绝危险。
为什么全球无法禁止捕鲸行为?
全球禁止捕鲸的倡议并非没有提出过,但至今未能有效执行。日本方面一直坚称,捕鲸是其岛国经济的一部分,甚至是其国家利益的体现,因此他们并不愿意轻易放弃捕鲸产业。若要全面停止捕鲸行为,可能会对日本的国家体制和传统产业造成影响。
事实上,国际上曾对捕鲸进行过一系列管制措施。1946年,美国、英国、挪威和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共同成立了“国际捕鲸委员会”,并通过了《国际捕鲸管制公约》,旨在对捕鲸数量进行限制。然而,这项公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参与国中的挪威、荷兰等很快就选择退出,导致捕鲸的监管形同虚设。随后,虽然推出了《禁止商业捕鲸条款》,但其中允许“科研捕鲸”,这也给日本等国家提供了借口,继续进行捕鲸。
2018年,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并在2019年恢复了商业捕鲸活动。由此可见,所谓的国际捕鲸管制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全球反对日本捕鲸的声音不断,日本依旧坚持捕杀鲸鱼的行为,2022年计划捕杀133头小须鲸已成为定局。
日本为何坚持捕鲸?
关于日本为何坚持捕鲸,许多人感到困惑。正如前文所述,日本将捕鲸视为一种传统产业,且该产业得到政府的支持。2015年,日本政府向“科研捕鲸”活动提供了31亿日元(约合1.8亿人民币)的补贴,而捕鲸行业还通过渔业局的项目获得了高达45亿日元(约2.6亿人民币)的支持。
从历史上看,日本人长期食用鲸肉,尤其是在二战后,鲸肉成为了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1947年,日本民众食用的动物蛋白中有47%来自鲸肉,而到1964年,这一比例依然高达23%。随着捕鲸规模的扩大,捕鲸便被冠以“科研捕鲸”的名义,但实际上并没有本质改变。2016至2017年间,日本捕杀了488头鲸鱼,其中382头为小须鲸,此外还有90头大须鲸和25头布氏鲸。
尽管日本捕鲸协会声称这些捕杀活动是为了获取科研数据,但科学界普遍对此表示质疑。2014年,国际法院曾裁定日本的“科研捕鲸”行为并非真正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对此进行了批评。即便如此,日本依旧坚持这一行为,继续开展商业捕鲸。
据《卫报》2018年报道,在捕鲸季节,日本捕杀的333头小须鲸中,有122头是怀孕的母鲸。这样的行为令人震惊,捕杀怀孕的母鲸不仅是对鲸群未来的摧残,更是对自然界生态的极大不尊重。
未来是否会改变?
尽管日本捕鲸行为遭到全球广泛反对,且其捕鲸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但截至目前,日本的捕鲸活动仍未受到根本性改变。未来是否能够看到日本停止捕鲸、恢复海洋生态的健康,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作为全球最大的捕鲸国之一,日本的做法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也使得捕鲸问题成为了国际间无法回避的敏感议题。
我们只能希望,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国际社会能逐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日本以及其他捕鲸国家共同努力,保护这些庞大的海洋生物,让海洋生态系统重新恢复活力。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正规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