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如何学习《毛泽东选集》?我们就先从学习《实践论》开始吧!
毛泽东思想认为,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过程,即是人的认识基于战争实践的发展过程,也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结合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看来,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结合起来。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为了解释说明这个问题,也为了批驳唯心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毛泽东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写下了《实践论》这篇哲学论文。这就是《实践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将在学习都过程中完全尊重原文,并从中抽出一些法则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至于论文格式上的优美,就留给那些教条主义们去做吧。
原文: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分析: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的不科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毛泽东思想在这里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之所以不科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即,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这种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法了解人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实践论》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指出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的不科学性,这种不科学性主要地就是表现在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上。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科学性特征表现在什么地方?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依赖的特征又表现在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问题。
原文: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分析:这一段论述借助分析认识和实践相互依赖的关系特征,解释说明了人类最初获得生产斗争知识的基础来自社会的生产活动,而获得生产斗争知识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这也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毛泽东思想指出,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由于生产活动的这种品质特征,决定了人类的认识运动是通过生产活动才逐渐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并通过生产活动了解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看来,由于人的认识和生产活动的这种依赖关系,人类获得生产斗争知识一点也不能离开生产活动。而且,在辩证唯物论看来,不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有阶级的社会,人类获得生产斗争知识的基本原则就是为了人类自身的需要,为了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问题,这也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这样,文章就借助分析生产活动和人的认识相互依赖的特征,解释说明了人类获得生产斗争知识的基础来自最基本的生产活动,而获得生产活动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问题。
为什么说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问题呢?这里我们只需要看一看人类的衣、食、住、行、用是如何产生的就知道了。
人有什么?人有眼、耳、口、鼻、手、大脑和一副躯体,大自然有什么?大自然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源。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没有衣服穿的时候,人们穿的是兽皮,用的是草绳。时间长了,人类意识到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不利,不能做到冬暖夏凉。随着生产活动的继续和经验的积累,人类发明产生了养蚕和编织的技术和工具,用以制作衣服供人类穿着,为的就是人类的自身身体的需要,这就是人类衣服的来源。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没有食物吃的时候,人们吃的是生食和野果。时间长了,人类意识到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不利。随着生产活动的继续和经验的积累,人类发明产生了耕种和养殖的技术和工具,用以生产食物供人类食用,为的就是人类自身身体的需要。这就是现在的食物的来源。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没有房屋住的时候,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山洞。时间长了,人类意识到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不利,随着生产活动的继续和经验的积累,人类发明产生了建造房屋的技术和工具,用以建造房子供人类居住,为的就是人类自身身体的需要。这就是现在的房子的来源。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没有车船的时候,人们出门远行和搬运重物靠的是身体力行,时间长了,人类意识到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不利。随着生产活动的继续和经验的积累,人类发明产生了了制作舟车的技术和工具,用以制作车船来帮助人们负重远行,为的就是人类自身身体的需要。这就是现在的车船的来源。这样看来,人类衣、食、住、行、用的产生以及用于衣、食、住、行、用的知识的产生都是人的认识基于生产活动的产物。因此我们说,人类获得生产斗争知识的基本原则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获得生产斗争知识的基础来自生产活动。
原文: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分析:这一段论述借助分析认识和实践相互依赖的特征,解释说明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要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不同关系,就必须要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毛泽东思想指出,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由于社会实践(包括各种社会活动形式)的这种品质特征,就决定了人们如果要在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就必须要亲自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是了解人和人的关系的基本条件。而且,在阶级社会中,由于阶级地位的存在,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阶级地位中生活,人的思想认识也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
这样,这段文字就通过分析认识和实践两种性质不同事物的同一性,解释说明了人们获得各种社会生活知识的条件,解释说明了由“不知”到“知”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看来,人们不论是要获得何种性质的知识,还是要认识何种性质的事物(包括认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是认识的社会性。
原文: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卷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分析:很明显地,这一段文字借助分析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依赖的特征,解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人的认识基于社会实践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
按照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人的认识基于社会实践发展的结果。这种观点产生的依据就是建立在分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关于人的认识何种实践相互依赖的特征之上。
毛泽东思想指出,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于生产活动的这种品质特征,也就决定了人的思想认识也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认识片面到认识更多的方面。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共性,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人类认识的突破性发展,只是到了伴随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才发生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样,文章就通过分析认识和实践的同一性发展,解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我们也从这种解释说明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人的认识具有发展性,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原文: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着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道理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为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分析:这一段论述借助分析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的地位转化,解释说明了社会实践在人的认识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毛泽东思想认为,判定和衡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否为真理,必须要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为了解释说明这个观点,这一段论述主要地就是分析了“标准”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思想内涵,我们有必要根据代表中华文明思想之一的中华典籍《墨子》来认识关于“标准”的解释。《墨子》之“天之”这样说明“标准”的作用——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圆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以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这样看来,“标准”是和知相互联系的。而这里的“操其规”和“操其矩”都是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的一种特殊形式。
而在本文的这一段论述中,文章则是通过分析怎样才能变失败为成功解释说明了人的主观和客观统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首先是如何避免失败获得成功。在毛泽东思想看来,避免失败获得成功的条件必须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为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所谓“只有中社会实践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您们看,这里解决胜败得失的条件离不开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即,离不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另一方面,在毛泽东思想看来,事实上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难免要经历失败,重要的是要能变失败为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变失败为成功呢?毛泽东思想这样解释——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才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毛泽东思想就规定了变失败为成功的前提条件——在实践中使人的主观和客观实现统一。而不论是要避免失败获得成功,还是变失败为成功,也不论是判定人在工作过程中或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是否达到自己的主观愿望,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同样,判定或衡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否为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按照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有两个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实践性,由此看来,判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之是否为真理就是两个标准的统一,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统一。
小结
学习到这里,我们接下来可以做个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践论》一开始借助分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关于认识和实践相互依赖的特征,解释说明了人们不论是获得何种性质的知识,还是认识何种性质的事物,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我们从这种解释说明中也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两个基本特征。
文章的理论叙述方法是这样的——
当文章解释说明人的获得生产斗争知识的基础和基本目的时,分析了生产活动和人的认识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相互依赖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由于生产活动的这一品质特征,就决定了人的认识发展是依靠生产活动才逐渐地了解自然,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不断地了解到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即,通过生产活动,不断地解决了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了解和不了解的矛盾统一关系)。
当文章解释说明人们获得各种社会生活知识离不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时,同样地是分析了社会实践和认识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相互依赖的基本特征。
当文章解释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主要是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发展性。
而文章为了解释说明社会实践的标准属性,则又分析了失败和成功的矛盾地位转化性。
根据以上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推理得到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关于人的认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
(一)、人的认识发展的作用,就是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以及了解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而人的认识发展的最初动力来源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问题。
(二)、人的认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决定地受到阶级斗争形式的影响。在原始社会,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认识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问题,后来,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便产生了阶级的、国家的和民族的利益,而人的社会性活动也不再仅仅限于生产活动这一种形式,还有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活动,同时,人们的阶级地位也发生了改变。这时,人的思想情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认识的社会性。
(三)、人的认识具有历史发展性。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由于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性,因此人的认识也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这是人的认识发展共性。
(四)、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为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基本特征。(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会在具体学习其他文章以后再进行归纳整理,下同)
由此看来,《实践论》在文章的一开始就通过分析认识和实践的依赖特征(两种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应进行区别认识),向我们解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关于人的认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毛泽东思想指出,理论的基础来自实践,理论的任务就在于转过来指导实践,而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那么,这个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怎样的?理论的真正作用是什么?真理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为真理的根据又是什么?等等一些问题,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和认识的知识。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本文全文已获得著作权登记,侵权必究。这里提供了一个真正学习《毛泽东选集》的方法,任何人要真正地学习《毛泽东选集》都不能离开这个方法。我们将陆续推出《毛泽东选集》中其他文章的分析,最后归纳整理出一些法则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最终我们的目标就是让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并喜欢读《毛泽东选集》。如果不能做到这样,你的所谓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专业正规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